本期说说杨得志上将的独特经历。
五大司令指的是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司令员(包括代司令员),杨上将和其中四位都共过事,严谨地说是受他们指挥。而且是真刀真枪打仗中的指挥,不是形式上的领导。
这样的经历,大概57位开国上将没有几个比得上。
有道是,内行看门道。杨上将这样的经历有什么过人之处吗?自然是有,否则何以一边铁马金刀立功无数,一边又融融泄泄广结善缘呢?
要知道统兵作战的大将,常年指挥千军万马,必须养成霸气虎气,否则无以镇慑部属。将军们在一起共事,铁扫帚刷铜锅家家挺硬那是常态。明白了这一点,就能更清楚杨上将这份经历的独特性。
且细细地捋将来。
一、红军时期:并不喜欢出风头
杨得志回忆录里提到过一件事,红军时期部队编制调整非常频繁,干部职务提拔或者降职非常常见。
这句话有没有潜台词我们不能妄加解读,但杨得志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一直呈上升趋势、把很多人比了下去是事实。
长征前夕他在三个团长位置上轮转,最后定位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之职。
红一团前几位团长的名气和他相比并不显著,至今已很难见到他们的故事。
杨得志当了红一团团长之后再没有换地方,想来是林聂首长对他十分满意。加之当时正值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关键时刻,之后又长征,杨得志始终担任团长,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,与红四团、红五团并为林聂手下三大主力团,杨得志与四团长黄开湘、政委杨成武以及五团团长陈正湘齐名于世。
长征万里,红一团一路逢山开路、遇水造强,攻城拔寨所向无敌,周恩来在长征结束后盛赞红一团是“天下第一团”。杨得志谦虚地把功劳让给师长。
说到谦虚,我们再说说杨得志上将回忆录那段话,其实还有另一重意思。
当年红军编制调整的快,干部升的快,师长和团长两级的级差似乎并不明显,很多师长和团长都是同龄人,能力上也相差不是很大。这导致后来漫长的军旅生涯中,有些原本级别比杨得志高的师一级领导干部,慢慢被杨得志超越了。
杨得志在红军时期的两任顶头上司,在抗战时期就基本被追平甚至超越了,遑论开国后,杨得志一直在一线军区司令的岗位上,最后官至副总长、总参谋长,另两位都显得逊色许多。
论其根由,杨得志上将属于“双一”系统的将领,即红一方面军、红一军团,所谓根红苗正,无过于此。按理说后来应当是跟着老“双一”部队一路征战,先115师、再山东、再东北,就像刘亚楼一样。
但杨得志的综合能力实在太强,短期突击、比单项功力可能未臻绝顶之境,但胜在综合能力强,智商勇略情商门门一流,时间越长,相对同辈将领越耀眼,引起其他系统大首长的眼热,也就是自然之理了。
二、抗战时代:和开国大将搭班子
杨得志由于长征途中表现十分突出,到陕北后中央红军进行整编,杨得志的相对优势就已经体现出来了。
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由于减员十分严重,部队进行了整编,红一军团改编成第一纵队,师部取消,纵队直接指挥大队,大队相当于团。杨得志仍任第一大队长,和他搭班子的几位,要么是以前的上司,要么是以前的平级。比如萧华之前是二师政委,副大队长陈正湘之前是平级的团长,参谋长耿飚原本也是同级的团长。
可见,这时杨得志已然有了相对优势。
1936年2月红军渡黄河东征山西,红军史上发生了一段著名的“三杨聚会”的盛况。
东征时红一方面军组成第一师,这个师的领导班子堪称梦幻。
师长是开国大将陈赓,政委杨成武、杨勇(二人是前后任),副师长是杨得志,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大将。
三个月后杨得志即升任第二师师长。
大概就是这一时期的被认可,后来又使杨得志间接受益,在八路军时期又和大将级人物搭班子。
说来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。
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,红军整编为八路军,杨得志起初任115师343旅685团团长。后来突然被调到344旅担任副旅长、代理旅长。这一去,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为什么千层浪?因为343旅和344旅是两支渊源相隔很远的部队。115师起初整编时只有两个旅,343旅主体是由之前的红一、三军团改编而来,两个团685团、686团基本分别是红一、红三的根苗。344旅主体是红十五军团,也就是徐海东大将从鄂豫皖一路带过来的老部队。
大家知道什么意思了吧?杨得志这是跨系统任职。
为什么挑他过去?1938年1月,原来344旅旅长徐海东积劳成疾,连续呕血,加上作战不利,受了朱老总批评,徐大将坚持不住,只能回延安暂时调养身体。所缺之职,344旅政委黄克诚原本推荐由687团团长田守尧接任副旅长,暂时代理之。但中央考虑到要打破壁垒,而且田守尧资历有点浅,威望可能不足以镇慑一个大旅,故而由久著盛名的杨得志来当代理旅长。
这意味着什么呢?杨得志这一步极大领先了同时期的战将。
1938年上半年,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编制还相对简单,没有步入大扩编时代,一共六个旅长,分别是343旅旅长陈光、344旅代旅长杨得志、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、359旅旅长王震,129师385旅旅长王宏坤、386旅旅长陈赓。
许多上将级人物那时还都在团长位置上,要到1938年底、1939年初陆续组建新的旅级单位,才慢慢走上旅长级别。
三、刘邓首长要走杨得志
1940年左右,杨得志被刘邓首长收入麾下。
主客观的因素都有,杨得志的能力是关键。
彼时115师组成了东进纵队,从山西进入河北、河北、山东交界一带。八路军于是成立了第二纵队,这个纵队的级别不低,虽说赶不上徐向前挂帅的第一纵队,但主官分别是左权和黄克诚。
左权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,黄埔一期生,军事才能极为突出,毛主席称赞他两个杆子都很硬:枪杆子和笔杆子。多说一句,像左权将军这样兼资文武、军事指挥才能和理论水平都非常高的大军事家,军内堪与之匹敌者,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。
若非牺牲过早,活到建国后必然是元帅级人物。
第二纵队的实际司令员是杨得志,就像当初杨得志当344旅代理旅长一样,与黄克诚搭班子。没有一流的本事,能给左权当代理司令吗?
杨得志在冀鲁豫转战数年间,建制上虽还属于115师,但指挥关系上基本纳入129师刘邓麾下。
刘邓何等敏锐,第一时间就发现了杨得志的本事,半是指挥半是强留,把杨得志自此留在晋冀鲁豫,没让他再往山东方向发展,后来正式成立冀鲁豫军区,杨得志出任司令员,就成了刘帅帐下大将了。
抗战时期115师和129师作战区域有一定程度交叉,两师的中低级将领多有互相转隶建制的,这并不稀奇,但像杨得志这个级别的将领转隶,有一定客观形势的因素,更主要的还是刘邓慧眼识英,趁机罗致俊才。
后来抗战结束,晋冀鲁豫军区组建野战军,杨得志出任一纵司令员。虽然为时不久就发兵北上进军东北,支援罗帅,但是这个一纵的番号,就已体现出刘邓首长对杨得志的肯定。可惜的是形势比人强,各大战略区都要派部队北上,杨得志没能和刘邓继续共事。
四、聂帅强留:即插即用型人才
1945年11月,杨得志率一纵北上,即将与当年的老首长林罗再度共事,林罗也非常欢迎和期待。不过兵至热河时,形势发生变化,国民党军隔断辽西,无法继续北进,杨得志就地停留在晋察冀军区,又和红军时代的老首长聂荣臻见面了。
当时晋察冀形势正吃紧,杨得志率一纵在华北打了几仗,动静不是很大,也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战绩。当年年底,一纵要归建晋冀鲁豫,当时晋察冀搞整编复员,兵力不是很充实,聂帅有心把一纵这支相对整齐的野战部队留下,又不忍掠人之美,同意一纵回归,但向刘邓提出,把杨得志留下。
聂司令也是慧眼如炬之人,当年杨得志当主力团长时,就已经十分抢眼,长征至此十年间,杨得志的表现一直非常在线,和一些沉沦起伏失去一线主力将领位置的人相比,更显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特质。
刘伯承说不出什么,本来就是半道截胡把人家从115师挖出来的,这时再还给原来的老首长,合情合理嘛!
退一步说,刘帅是军事大家,对手下将领不怎么挑,什么样的将领在他手下都能发挥所长、避其所短,如果细心观察的话,会发现杨勇、陈再道、陈锡联、陈赓、王近山、秦基伟、王秉璋这些名将的特点各不相同,基本上原来是什么样,一直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时还是什么样。
杨得志将军打仗风格既有骁勇敢战的一面,也有敏锐迅捷的一面,但更多的是沉稳、镇静,有大将气度,刘帅帐下诸将唯二陈与之略同。
刘帅不硬留,聂帅把杨得志要过来随即委以重任。杨得志当了一段时间纵队司令后,1947年春华北部队重建野战军,聂帅向军委推荐让杨得志出任野战军司令员,专一负责主力部队作战指挥。
这一任命意义非同一般。晋察冀军区原来也有野战军,但由于之前指挥乏人,打得并不好,大同集宁张家口,一连串失利,原因被归结到指挥层级过多,于是经过一番反思,把野战军撤销了,还由军区指挥。
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,打仗还得靠猛将,尤其是那种关键时刻能一锤定音、扭转局面的杰出之人。所以在诸战不利后,华北部队又回到老路子上,学习华东和晋冀鲁豫两大军区,建立野战军。
这时的野战军司令意味着什么?扶危定倾,扭转局面,关键先生……
寄遇之隆,力压华北诸将!
杨得志也没有辜负老首长的期望,清风店战役全歼第三军,一举创造华北部队歼敌纪录,虽然靠的是华北部队苦战、靠陈正湘、郑维山这些纵队将领的支持,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,谁的作用更关键,从现场坐镇的朱老总到聂帅再到一线将领们,都看得出来。
华北军区再度整编建立兵团后,杨得志任第二兵团司令,第一兵团是徐帅指挥的老晋冀鲁豫部队,番号给他们以示尊重。杨得志指挥的仍是华北主力。1948年底打新保安战役,杨得志也是一身而兼二任,临时指挥杨成武的第三兵团。
没办法,就这气场,到哪都是顶尖。
平津战役结束后,1949年3月,杨得志所部新改编为华北军区十九兵团,又到太原前线接受徐向前指挥,未几徐帅积劳引发旧病,彭总到前线接替指挥,打下太原后,杨得志兵团被彭总带到西北战场,参加西北解放战争。
我们标题里说五大司令四个争着要,就是指林刘聂彭粟五位,各大战略区的主要指挥员。彭总当然之前也当过杨得志的上级,红军、八路军时都当过,不过都隔着层级,没有直接打过交道。到西北后,杨得志直接接受彭总指挥,合作的非常默契。
之前西野与西北胡马作战,由于敌强我弱,大体上是相持局面,一直无法形成碾压之势。十八、十九两兵团一来,局面立即倒转。一来两个兵团人数多达十余万,二来杨得志身经百战,来到西北战场无论对胡宗南还是二马,都是降维打击,打西安、打兰州,基本没遇到太大困难。总得来说,杨得志在彭总指挥下,又是一段战史佳话。
五大司令中唯独与粟裕没合作过。当然,严谨一点说,粟裕只当过华野代司令员,没有当过正牌司令,论说应该是陈毅陈老总。同样,杨得志也没接受过陈老总指挥。
不过以杨上将的悟性、能力和智慧,真有和陈粟合作的机会,一定也是再续佳话。
命运好像也察觉了杨上将这种奇妙经历,抗美援朝时让杨得志指挥过九兵团,南疆作战,又和许上将东西并举,也算多多少少弥补了一下这小小的遗憾吧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发布于:天津市